荣剑:从民族主义走向国家主义——中国新左派的政治归宿
作者按:本文是《世纪批判三书》第一部《世纪的歧路——左翼共同体批判》上卷第三章第七节,亦是关于中国新左派批判的收官之作。中国新左派看上去几乎都是民族主义者,他们阐述的中国现代性理论、帝国理论、天下理论、革命理论和普遍性理论,均具有深刻的民族主义动机,试图把中国的特殊叙事塑造为关于世界的普遍叙事。本文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最终证明,中国新左派的民族主义实际上是国家主义,他们的政治归宿是沦为国家主义的附庸。本文27000余字,系作者今年推出的第二篇重要文章,敬请各界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一、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
二、儒家视野中的“民族主义问题”
三、“后帝国”时代的民族国家问题
四、从普世主义走向民族主义
五、从民族主义走向国家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
工人没有祖国,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首次对无产阶级作出的一个普遍性身份认证。在他们看来,尽管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领导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但是,“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无产阶级的统治将进一步加快民族的消亡,“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1】因此,无产阶级既不是民族主义者,也不是国家主义者,而是国际主义者。按照雷蒙·阿隆的理解,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先知,赋予了这个阶级以“天选阶级”的身份——承担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最终要彻底消灭阶级、民族和国家,用共产主义(国际主义)实现人类的终极解放。
二、儒家视野中的“民族主义问题”
三、“后帝国”时代的民族国家问题
四、从普世主义走向民族主义
五、从民族主义走向国家主义
本文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91页。
参阅同上书,第277页。
[奥]奥托·鲍威尔:《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殷叔彝编:《奥威尔文选》,人民出版,2008年,第61页。
参阅同上书,第63页。
[苏]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0页。
同上书,第64页。
同上书,第116页。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
[苏]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2页。
同上书,第566页。
[德]罗莎·卢森堡:《社会民主党的危机》,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26页。
[苏]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列宁选集》第四卷,第273-274页。
“民族机会主义”是列宁贴在鲍威尔身上的一个标签,他引用考茨基的看法,认定鲍威尔关于“民族文化自治”的观点是对民族主义的过分迷恋,“过分夸大民族成分而完全忘记国际成分的态度”。参阅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二卷,第510页。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第128页。
[苏]列宁:《第二国际的破产》,《列宁选集》第二卷,第665页。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这部关于民族主义的名著中,反复提及一个主题:民族主义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运动史上一次根本的转型,马克思主义曾经长期而自觉地追寻一个清晰的民族主义理论,但这个努力失败了。作者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深刻矛盾,包括他引用霍布斯鲍姆的看法,强调马克思主义运动和尊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不论在形式还是实质上都有变成民族运动和民族政权的倾向,但他显然没有完全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区别所在——革命国家的依据是国家主义而不是民族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在遭遇民族主义冲击时,只有当它赖以存在的国家政权彻底崩溃之后,才意味着“历史性的大失败”,如同庞大的苏联帝国的崩溃才是它的民族国家建构的开始。参阅氏著:《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3页。
参阅[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2页。
参阅[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29页。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第21-22页。
梁启超:《新民说》,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上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77页。
张君劢:《儒学与民族复兴》,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84页,第346页。
[美]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汪荣祖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79页。
康有为:《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折》,谢遐龄编:《变法以致升平:康有为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第402-403页。
章太炎:《革命军序》,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第193页。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同上书,第199页。
汪荣祖:《章太炎的思想——兼论其对儒学传统的冲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第69-70页。
梁启超:《新民说》,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上卷,第78页。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区分了不同的民族主义模式,从时间、地域和文化上区分了民族主义的三波浪潮,第一波为远程民族主义(美洲模式或殖民模式),第二波为欧洲民族主义,第三波为官方民族主义(俄罗斯模式)。同时,从文化形态上区分了文化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的不同意识形态性质。安德森的民族主义类型论对于分析欧洲和美洲的民族主义大致是有效的,但这个分析框架用于解释中国民族主义显然是需要作出多方面的补充和修正,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来自于两大动力,即“排满”和“反帝”,这是其他国家民族主义运动所没有的内在要素。参阅氏著:《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第10-11页。
孙中山:《兴中会宣言》,《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9页。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同上书,第68-69页。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同上书,第79页。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同上书,第82页。
孙中山:《共和与自由之真谛》,同上书,第91页。
孙中山:《实行三民主义改造新国家》,同上书,第437页。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同上书下卷,第525页。
[美]约瑟夫·列文森:《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 89页。
[美]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第482页。
[美]本杰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陈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4页。
[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第二版序,第1页。
转引自同上书,第2页。
参阅同上书,第6页。
[英]欧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1页。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第9页。
刘小枫:《科耶夫与毛泽东》,《百年共和之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1-15页。
参阅拙文:《谁的天下?——天下体系批判》。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政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467页。
同上书,第471页。
梁启超:《新史学》,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上卷,第395-396页。
转引自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第484-485页。
同上书,第532页。
甘阳:《古今中西之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35页。
同上书,第39页。
同上书,第46页。
甘阳:《通三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38-39页。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的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页。
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公羊主编:《思潮:中国“新左派”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0页。
参阅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修订本,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前言,第7-8页。
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反思》,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95页。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第467页。
参阅[德]格茨·阿利:《希特勒的民族帝国:劫掠、种族战争和纳粹主义》,刘青文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年,4页。
[英]休·希顿-沃森:《民族与国家——对民族起源与现代民族主义政治的批判》吴洪英、黄群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
参阅[英]欧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第6-7页。
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页。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上卷,第185页。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同上书,第355页。
康有为:《中国以何方救危论》,谢遐龄编:《变法以致升平:康有为文选》,第554页。
参阅[美]格里德尔:《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他们与国家关系的历史叙述》,单正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42-343页。
同上书,第345页。
汪晖:《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江苏通裕集团公司改制的调查报告》,氏著:《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第323页。
许纪霖:《利维坦的幽魂——2000年来的国家主义批判》,《思想》2011年,第11期。
参阅同上文。
[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第83页。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第87页。